欧阳珣对赵佶父子以及那些奸贼的龌龊心思,他心里门清,却装傻不会说破,照旧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忙碌。
收马和改制自然不会受到影响。
这是欧阳珣在宋国最后必须完成的工作。期间再拉拉何栗。其它的事都不算什么。完成了就可以着机抽身而去了......
中央机构改革也波及到了向来是稳坐钓鱼台的高傲御使言官头上。
别看宋王朝穷困窘迫成这样了,朝廷却仍然养着大量的御使,但到了今天,终于不得不动动这些官员了.....不用干实务,不担治国实际责任与压力,整天轻轻松松悠然自在得很,清高得很,狂妄得很,利用监察权行私舞弊,动不动就用一张利嘴捕风捉影甚至强编罪责咬这个弹劾那个,完全成了利用职权谋私利和帮助同党打击报复对头的犀利工具,不断掀起官场是非,打横炮,拖后腿,有实权肯干实事的都不好,就他们这些不干实事也不肯干事的以及一丘之貉的同党好,破坏正常甚至紧迫的公务,加剧朝堂内斗凶险复杂风波,干涉、左右甚至破坏君王的正确判断与决策,没正面意义,只起反作用,极大加重国家灾难和灭国危机,却是一副忠君爱国、操守高洁、对国对民极负责任的君子清流形象,清的烦得赵佶父子也受不了了,终于下决心裁减这些只会空谈坏事的群体,只留下几个顺眼的负责每天吃苦巡察京城治安,为巡城御使,有实干才的调入其他部门,其余的全部调出京城到边关和内地战区军中干实务兼监察工作,实际是挂那教训磨练着。
以后,御使的监察职能由吸纳了大量宦官扩编成的皇城司负责,等于是由皇帝直接监控京畿官员、军队和天下。
同时,还裁撤了没治国实务职责的大学士、学士、这种学士那种学士。
朝廷收藏的无数图书典籍.......包括皇家依仗,全都被海盗敲诈去成了博物馆文物之类的了,京城在这方面已经没什么可管理的了,还留着这些管理者学士干吗?养着高傲悠然享福白吃空耗钱粮吗?国家的钱粮多得没处花吗?朝廷是有义务在国难中也得白养活这些人活得轻松潇洒的爹?
这些学士,有句句不离儒教教条的保守顽固者;有表面君子内里无耻私心重的;有一肚子四书五经诗词歌赋才华或飘飘在上狂傲而不通实务甚至不讲实际的;有靠关系混成学士的;更有甚者是私通外国的卖国贼......太多人不用具体治国操劳,没有压力,说话不负责任,凭自己一厢情愿的见识和私心肆意引导皇帝,敢信口开河,瞎参谋国家大事......亡国祸害。
如今,国家迫切需要的是实干人才,不需要研究儒家学问的,也养不起只做所谓学问不干事的官。
学士从此都得有治国实务职能和经历。
有公认大才的在中央本就担任着实务官,也是皇帝的高参,(大)学士只是附加的荣誉,自然留任京城。其他学士原则上全部外放地方官,抓经济教育民生,磨练干才效忠朝廷。改制会杀掉撤掉很多地方官,这些学士正好顶上职缺。
兵部、枢密院等所裁减的大量官吏,怎么也是处理全国事的有见识者,也充实到地方顶空缺,尤其充实到战区。
.......................
淮西这。
没了怕死又自私任性甚至居心叵测暗通外国的文官的肆意牵制指挥甚至故意瞎指挥,有皇帝的代表——宦官撑腰,手下的兵马也多了,权力相应大了很多,负责围剿王庆的主将杨惟中,以及相关各州府改制调整后的主将重将武官们大多乐了,对自己的前途空前看好起来,作战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剪掉了祸害兵的普通将士的作战热情也能相对高了些。
京城陆续收到战马和精锐骑兵;江淮大地的改制有波折,杀了不少或狂妄对抗朝廷或枉法犯罪或心怀不轨的官员,却总体算很顺利,南部改制算是初步成功了,朝廷也终于乐了,紧悬着的心慢慢放下,控制天下和抵抗辽国入侵的信心随着战马的迅猛增加而迅猛暴长......
从赵佶父子君王到知道内情的文武重臣,都不禁打心眼里赞叹欧阳珣的决策之英明正确与超人魄力,这真是个某些方面的能力不比奇才赵廉差甚至有过之的能臣、大忠臣(傻子)......但现在改制并没完,还不敢太乐观,也不必感激欧阳的忠义热血奉献担当......欧阳珣得罪了全天下的官员,又耗尽了心血,有病在身,疲惫虚弱不堪,身体甚至生命怕是撑不多久了,才智也用尽了,以后不大可能再有什么对稳固宋立国有利的高招了,没大用了,朝廷自然利用完就抛弃......
赵佶父子以及文武重臣们是决不会承担改制骂名与政治风险的,事后必定把欧阳推出去顶着天下官员的怒火仇视,自己装好人......欧阳珣在宋王朝的命运已经注定。赵佶父子最盼着的是欧阳有病而虚弱不堪再驱使利用一把会自然死掉.....
.........................
至此,京畿官员知道了朝廷在地方收了些战马和人手,却仍然不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