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宗已经是一个典型的养于深宫、长于妇人、宦官之手的皇帝了。
可是当时,他的朝中还有一些永乐朝留下来的元老之臣,大明的国力还处于巅峰阶段。
然后,他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御驾亲征,又因为王振想要衣锦还乡的虚荣之心更改了大军行进的道路,从最直接、最方便前往边疆重城的道路绕了一个大远路,来到了王振的家乡,最后大明军队全军覆没,满朝文武有泰半都死在边境之处,英宗被俘,朝中不愿向瓦剌低头,紧急拥立了新帝继位,在此之后,大明文武就变成了惊弓之鸟,多数皇帝从此再也没有踏出过北京城的门。
在英宗之后的这么多位皇帝之中,除了武宗之外,就连自小是藩王的嘉靖皇帝,恐怕都没有见过藩邸和紫禁城以外的景色,更不用说从小困守于一隅之地,就连在宫中的生活环境都不怎么样的泰昌帝朱常洛了。
大明的文武大臣对于皇帝想要离开紫禁城的想法都是严防死守的,看看除了武宗之外,大明哪个皇帝是出过紫禁城的?
想要南巡、游江南都不行,还御驾亲征?
虽然按照套路来说,朱常洛这样的想法就是在做梦,但是,他是皇帝,如果非要闹起来的话,大臣们能怎么办?
而且他这样做又不是像先帝想要废长立幼那样完全不合礼仪,他能找出一大堆冠冕堂皇的理由,反正是于国有利,他要是铁了心,大臣们真的能反对吗?
当然,这个选择是朱常洛心目中最次的选项。
其实大明的辽东边境还没有到绝境,只要有能干的臣子,他们完全能慢慢地剿灭建州女真。
甚至从此时开始培养合格的间谍,等到□□哈赤死了以后挑动满洲内乱,都是来得及的。
所以朱常洛大可不必着急忙慌地要御驾亲征,不知道的还以为大明在亡国的边缘了呢!
但是他必须让那些大臣知道,军事问题很重要,他们不能再继续忽悠下去了,再由着朝堂上的这些文臣为了扶持己方的人往辽东拨拉那些不是很适合辽东情况的人,那大明真的药丸了。
在大臣们纷纷以死相谏之后,朱常洛就顺水推舟地打消了自己御驾亲征的决定。
还没等那些大臣松一口气呢,他就又投下了一枚□□:“各地藩王宗室,皆乃太祖之后,朱明血裔,朕之手足股肱也。辽东战酣,万里疆土竟丧于建奴之手,朕有何颜面见列祖列宗!藩王宗亲,皆有护卫,少则千人,多则万人。今许藩王宗亲招揽壮丁,不逾二万皆可,钱粮自备,征辽东建奴。今建奴所据之地,为谁人所下,则许其治之,如汉初旧例!”
朱常洛说完这些话之后,不出所料,朝堂,炸了。
满朝文武表示他们怀疑陛下的脑壳有问题!
历代先帝对藩王的态度都是怀疑的,先不说有史以来,唯一一位以藩王之身成功通过起兵夺得皇位的藩王成祖皇帝朱棣,只说正德帝之后,因为宁王朱宸濠之乱,历代天子对藩王的警惕心就又上升了一个台阶。
现任天子是嫌自己的皇位坐得太稳当还是怎么样啊,偏偏提出这么一个想法?
虽然说连续两次反驳天子有些不太好,但是那也得看是什么事儿啊,现任天子嫌自己的皇位坐得太稳,但是他们这些朝中大员可不希望觊觎他们位置的人和藩王们勾搭,挣一个从龙之功出来啊!
朱常洛虽然是在常朝的早朝上提出的这两个想法,但是并不代表这消息被瞒得很紧,等到下朝了之后,凡是有点路子的人都知道了天子的这两个想法。
御驾亲征已经被朝堂诸公给驳回去了,剩下的那个藩王出兵诏居然在天子的坚持下反而没有被马上驳回,嗯,这就有意思了。
不管怎么说,这是天子在自身的意志的作用下做出的对藩王们有益的决定,而这个决定惠及的不仅仅是藩王,还有那些藩王封地上渴望建功立业的百姓,如果钱粮自备的话,那么大明的诸多豪商也能找到请托的对象,至于大明的皇室,辽东之地本来就已经没了,让藩王把它们占回来好歹还是落到朱明自己人手里,顶多藩王势大,日后可能会对皇帝产生威胁,但是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北京城里的皇室还能安稳上几十年呢!
因为各方利益牵扯,有无数的人想要让天子提出来的藩王征兵令变成现实,但是朝堂诸公,却找到了可能抵消这道诏书的方法。
既然天子是为辽东的事务忧心而提出来的这个想法,那么只要他们齐心协力推举合适的人选就行了。
就这样,在朱常洛破罐子破摔【并没有】的想法之下,朝堂诸公,无论是东林党还是齐楚浙三党,都难得地齐心协力了起来。
现在的他们已经身居高位了,若是真的有藩王重演朱棣旧事,他们的待遇估计就得和建文朝换到永乐朝的那些朝臣一样了。
受重用的永远是藩王信任的自己人,而依靠刀兵起家的藩王,对原来并非己方的文人的态度可不会好到哪里去。
而即便不会出现他们担忧的这些情况,士林的骂名也能让他们一蹶不振!
作者有话要说: 断更这件事,e,是会上瘾的。
不过蠢作者保证我不是故意的,最近毕业论文催得很紧,老师还把我原本的论文题目给否了,新给我选了一个,开